信息公开目录

开云(中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2022-09-05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学校在认真总结现有基础和条件、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新时代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学校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为导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内涵建设、学生能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成为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获评“山东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为实现学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教学取得新成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成为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新增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专业9个,撤销专业12个,调整专业4个,开设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2个,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3个,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标准3个,获批教育部“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21个。连续四年承办国赛测绘赛项选拔赛,承办2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比赛,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547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428项,51名学生入选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制定《开云(中国)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确保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省级传承创新平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与企业联合成立了4个研究所;教材建设数量质量双提升,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1部、出版教材179部;信息化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引入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优质在线平台7个,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校级28门。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研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29项,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53篇,其中中文核心36篇、三大检索(SCI、EI、ISTP)61篇,申请专利107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水利厅科技进步奖等地厅级奖项146项。建成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质量稳定提升。

2.人才强校持续推进,队伍建设迈入新格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学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制订修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实行)》等8项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五年来引进教师24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占12.2%、副高级职称占40.7%、中级职称占27%,青年教师占47.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全部教师的48%,教师队伍更加合理。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9项,在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全省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在全国水利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一等奖35项、二等奖48项;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3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6人、全国水利职教教学新星6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优秀德育工作者9人、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292名教师参加了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省级、国家级培训项目。持续优化用人机制,顺利完成一轮岗位聘任,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初步形成。加强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的学工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稳步提高。

3.以生为本更加彰显,学生培养收获新成绩。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制订《关于全面加强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四个引路人”工程,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地导航学生成长。持续丰富校园育人载体,形成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共和国故事汇、文明礼仪提升月、诚信友善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校园活动品牌。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70余项,累计5400余人次,“水利小屋”节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大学生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征文比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3项,连续三年荣获日照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拥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1个。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9支团队荣获“优秀服务队”称号,68名师生分别荣获“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生”称号。发动5841名同学参加大学生无偿献血活动,为日照市储备血量达1835550cc,连续五年荣获山东省“全省无偿献血先进高校”“全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日照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推选省级优秀学生83人,优秀学生干部42人,省级先进班集体18个。

4.社会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能力实现新发展。招收函授、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和自考助学本专科学生3236人。承办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培训班、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工作人员培训班、省水利厅机关服务中心业务培训班等培训班153期,培训人数4.2万余人次。完成20多个工种技能培训鉴定1.2万余人,承担日照水库维修养护等130余项技术服务,荣获“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获得山东省“职业技能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对口帮扶泗水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中高职院校,累计培训教师289人,对口支援建设专业2个。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为“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乡村开展电商培训4期,捐赠电脑65台,1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人援藏、3人服务乡村振兴、6人参与“四进”攻坚工作、4人参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水利智慧。

5.生源结构不断调整,招生就业取得新突破。全面优化招生模式,形成了以夏季高考为主体,以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专本贯通培养、高职技师合作培养、三二连读中高职衔接、注册入学招生为支撑的多元招生体系。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招生专业增加至50余个,招生计划增加到6000余人,录取分数逐年提升,一段线上录取生源占比已超过5%。招生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招生省份由18个拓展到23个,参与“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分省分专业计划逐渐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努力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开发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和“赢在水院”微信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省人社厅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五年来,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十三五”期末就业率达到98.55%。

6.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协同育人跃升新高度。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调研、分析、总结混合所有制办学经验与做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载体,完善管理标准与运行制度,形成行企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格局。投资1.38亿新建水利工程演播厅、VR综合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38个校内实训场,补充完善测绘实训室、建材实训室等46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总数达117个。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7个混合所有制专业、7个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混合所有制项目,与企业合作建设了300余个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入选省级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动汽车方向)专业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荣获“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基地)”称号。

7.国际交流广泛深入,国际合作步入新阶段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有3个国际合作专业的近600名学生升入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就读本科专业,近半数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同学取得博士学位。积极推进与韩国南部大学合作项目,先后派出3批共26名学生参加韩国南部大学交换生项目,现有10位学生升入韩国南部大学本科。学校2019年开始开展留学生教育,共招收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86名;引导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赛,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在山东省外国留学生中华经典诵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8.育人环境不断改善,智慧校园迈向新台阶。学校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大楼两栋,建筑总面积6万平方米,新建教工住宅楼6栋,完成6栋教学楼和图书楼室内7万平方米装修工程。投资2400万元重新铺设校内道路、人行道,新建学生休读点两处和“追梦园”“水准园”“日月泉”等景观三处,完成校园节水改造工程,获得首批“山东省节水型高校”称号。智慧校园建设再上新台阶,建设“智慧山水”数字化办公平台,人事管理系统、学生、财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改进和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校园主干网络,开发“智慧山水”APP和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新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云教室等数字化教室208个;升级改造数字安防系统,实现了校园监控无死角,为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被评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

9.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顶层设计取得新成效。学校章程完成修订并报批,教代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逐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建立,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体系逐步确立。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开云(中国)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开云(中国)青年教师培养与指导办法(试行)》等文件,实施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严把新入职教师助教、试讲和授课考察关,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改革职称竞聘、人才引进办法,建立以品德为导向、能力为重点的人才使用机制。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探索特色学分制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改革,推行双主体育人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部治理结构逐步优化,申请增设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整合优化审计和后勤保障机构,学校决策支持系统更加科学,财务、资产、招标、审计等工作得到加强。

10.党建引领坚强有力,学校事业实现新跨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落实省水利厅巡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纪律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党委班子换届和2轮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选拔聘任工作。“党建+”活动和支部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开展“实施星级创建、打造过硬支部”活动,评定五星级党支部1个、四星级20个、三星级7个,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月报制度,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组建舆情信息网评员队伍。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筹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为民主党派和海外留学人才在学校更好发挥作用创造平台、提供条件;抓好宗教工作,坚决抵制非法宗教渗透,转化宗教信仰师生26人,筑牢防范邪教篱笆,确保校园政治稳定。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大力培树先进典型,五年来,教职工获农林水系统各类先进12项;组织评选“三八红旗手”50名、“文明家庭”20家,获省农林水系统文明家庭8家、最美家庭1家;提高体检标准和职工福利待遇,组建青年教师联谊会,关心关爱女职工,工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落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组织师生员工捐款16.37万元,加强疫情防控和弘扬抗疫精神宣传,全校师生共克时艰,2020年初实现了线上教学全覆盖,所有班级平稳顺利开学,校园秩序平稳有序,抗疫精神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健全。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差距明显,院系两级管理决策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不够完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内部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质量管控的措施未能完全到位。

2.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学校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效果不明显,高水平教学团队数量少,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干部队伍结构和治理能力尚不能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3.人才培养内涵发展不充分。专业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色专业还需要继续打造,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新的突破,产教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面临的机遇

1.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加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这一重要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对于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能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

2.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我国正积极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无论是要素效率的提升,还是发展的创新驱动转型,都需要大量居于生产服务一线、具备专业技能、能够有效解决操作层面关键问题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和高端创新人才一起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到迸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不足6%,截止2020年,高技能人才缺口仍达2200万,旺盛的需求使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3.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水利工作大局,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擘画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方针,指明了水利工作的前进方向,这是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水利事业正迎来改革发展大好机遇,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以水利高职院校,行业办学的优势和潜能有望进一步激活。日照市实施生态立市、创新兴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战略,重点打造钢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等重点产业,深入实施“城市+大学”战略,为学校与地方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共筑、学科共建、人才共用、创新共融”的良性互动格局创造了条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水利,融入地方,服务产业,以类型教育为遵循,以转型发展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稳定办学规模,着力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进入国家“双高计划”行列,举办本科层次专业,争创职业技术大学。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以发展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开展本科职业教育,适度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积极开展包括境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联合办学。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6000人。

——人才培养。“三全”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学生发展和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人性化水平全面提升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60项以上至少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项。毕业生获得职业类证书比例超过9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学校成为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专业建设。三年制专业数量稳定在50个左右,规范建设8个专业群,1个专业群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群,2个专业群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培育2个以上符合职业本科设置标准的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0门。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实训建设。完善实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制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中心、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基地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生产服务功能和综合效能,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建成山东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与世界500强企业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水发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建立健全专任教师、特聘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至少引进1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才实施教师“百人入企”计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每年派出不少于10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建设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争创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团队“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5%。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团队5个,新增省级以上名师5人。

——基础设施。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完善校园规划,确保现有校区功能协调,运转有序,教学设施建筑面积增加20000平米,有步骤建设室外灯光篮球场、排球场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努力满足教学、实训、科研和师生生活需求。增加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园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智慧校园新基建的建设工作。与日照市协调,建设或提供满足学校发展所需的学生公寓。

——社会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现有实训、培训基地及研发平台的优势,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健全体制机制,细化社会服务措施,开展社区继续教育服务,提升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品质与层次,推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扩大服务水利项目,积极主动承接全国总社“十四五”期间干部培训项目、省市各类培训项目,提升服务水利行业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末期,年社会服务到款额达到8000万元。

——国际合作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角度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中俄合作办学,年出国人数达到150人。扩大留学生规模,年招收留学生人数80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定,与企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鲁班工坊”或混合所有制“大禹学院”,输出“山水标准”。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和能力,专任教师中有国(境)外学习培训经历的达到30%

三、发展理念

1.质量立校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改革探索,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质量立校”的共识。适应区域和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和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革与创新,形成学校的特色;加快教学条件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制和机制;探索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人才强校理念。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为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队伍支撑。把好人才队伍建设关口,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成立人才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优化人才队伍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制度体系。拓宽人才队伍引育渠道,织密立体化引才网络,加大人才政策推介宣传力度,健全多元引才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引进学科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

3.文化兴校理念。挖掘校本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校园文化发展活力。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修建校史馆,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感受学校文化熏陶,持续转化热爱学校、感恩学校、宣传学校的积极作用。用好新媒体,发挥网络文化对师生的引领功能。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专业特色、职业特质,提升实验实训室等教学、活动场所文化建设,提炼大学精神,打造一批校园文化标志性载体成果,建成省级文明校园、绿色校园,争创国家级文明校园。编纂《开云(中国)志》,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和文化育人品质。

4.开放活校理念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教育要求,广泛开展校校、校企、校地、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引进先进办学理念、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秀人才团队。对接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日照“城市+大学”发展战略,与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合作。坚持就业导向,强化市场意识,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务实开展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际合作,促进互鉴共享。加强与省内外及行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合作,拓展中高一体、专本衔接、互鉴共享、合作发展的办学路子。主动发挥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务实推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依托优势专业,稳步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师生国际视野,扩大合作成果。继续深化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师生国际交流、海外深造和就业搭建平台,创设路径。

5.创新驱动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破解发展瓶颈,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管理创新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协同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紧紧围绕国家和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统筹兼顾学校发展各方面要素和资源,加快学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探索建立开放、集合、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改革发展,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断探索依托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新途径,不断进行适应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发展任务

(一)实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重点工程

1.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全面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党对统战和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结合,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领导干部政治本领。

2.实施基层党建“堡垒”工程,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实施“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工程和“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五个过硬”领导班子,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五大职能”。坚持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上,实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成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争创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各专业群“双带头人”工作室,发挥系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实现党支部建设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双促进。

3.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理论研究,推进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教学范例等教学成果凝练和推广。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遴选一批校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立项1个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0个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打造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完善课程思政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和教育案例30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和教育案例50个。

4.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委会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创新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形式,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水利厅党组、日照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引导师生员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强化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使之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阵地。建成学校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包括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在内的全网络传播全媒体矩阵。加强网络管理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网络引导评论员队伍建设,定期对网络“三员”队伍开展培训。做好网情监控,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处置,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实施专业建设内涵发展重点工程

1.坚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调整专业总体布局。对接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岗位,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服务面向,建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全日制专业50个。重点打造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标杆”专业群,做大做强建筑工程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3个“重点”专业群,做精做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室内艺术设计3个“优势”专业群。水利工程专业群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成2个以上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对标职教本科专业建设标准,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将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打造为职教本科专业。

2.强化数字赋能,稳步提升专业教学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按照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能要求,有重点地引进一批覆盖面广的教学资源,有组织地共享使用公开发布的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有计划提升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全面实施“四个一百”课程群建设计划,分类培育100门专业群平台课程、1001+X”证书配套课程、100赛教融合课程、100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项目)。到2025年实现数字资源的课程全覆盖,建成国家级无人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水利工程专业群建成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

3.依托校企协同,高水平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完善实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制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心、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基地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生产服务功能和综合效能。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和水平,到2025年,校内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15个、工位数16500个,实训设备仪器总值3亿元,生均实训设备仪器值1.9万元。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建成山东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进京东产业学院、韦加无人机学院等建设,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依托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行企校共建淮河流域集群产教示范区。联合中国电建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共建共享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基地2个。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三)实施师资队伍内力提升重点工程

1.实施“四阶”培养计划,助力教师个性化、立体化成长。坚持把师德作为第一标准,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奖先评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按照“新入职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梯次成长路径,形成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分类、持续、全周期式跟踪培养模式。实施新入职教师“双导师制”培养计划,为入职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施教师“百人入企”计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每年派出不少于10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全面落实专任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确保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累计1年以上。

2.实施“多能”提升计划,打造结构化、创新化双师团队。按照“校企共建、重点培育、示范引领、提升素质”的总体建设思路,建设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争创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团队“双师”素质。根据岗位知识技能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跨专业整合师资,组建专业技能知识互补、相互协作沟通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5个省级以上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在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领“双师”队伍建设,争创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组建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3.实施“多维”重构计划,建立职教化、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培训计分体系,结合各类教师特点,开展有特色、有组织的培训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经费监管和效果考评,将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教师自我提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施具有“职教特色”和“双师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把握师德为先、教学为要、实践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不断修订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力求科学、完整、全面、精准地反映教师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

(四)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重点工程

1.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级。发挥专业群特色优势,与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机构联合成立山东省黄河综合研究智库和智慧水利研究院。重点支持山东省水工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建设,争取在校设立分支机构。提高水利技术和水工机械装备制造技术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新增2个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

2.提升科研项目成果层次等级建立重大项目布局研究与决策机制,跨专业群组建交叉科研团队,强化重大项目培育,规划期内,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科研到账经费500万元。增强与政府、重点企业、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组建协作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成果培育方法,加大成果培育力度,积极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力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5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转让等各类知识服务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积极承担智慧水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推进国际科研合作。

(五)实施社会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工程

1.扩大行业服务的项目和成果。以现代水利专业集群建设为基础,构建五横三纵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实施十百千社会服务工程,在服务现代水利、高端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衔接、团队与企业对接”的技术服务路径,实现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到2025年开展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到款额达到8000万元,形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集聚地

2.强化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优化继续教育教学点布局,完善管理、监督和评估机制,多渠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国家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中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形成具有“山水”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行面向企业“招工即招生”、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即招工”模式,为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学历和社会人员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供精准服务平台。

3.提升社会培训的规模和效能。面向水利行业,积极实施全省水利系统能力素质培训提升工程,着力加强“山东水利行业终身教育平台”建设,积极拓展水旱灾害防御、河长制湖长制、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等品牌培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实施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工程。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实施就业创业提升工程。依托中华职业教育社新型农民创客研究基地,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创客育训并举模式。

(六)实施人才培育多元融合重点工程

1.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推进“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综合改革,高质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实施岗位育人提升行动,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建立岗位育人责任清单,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新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实施学生成长护航行动,紧扣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实践、从实习到就业等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施多方协同共育行动,以“十大育人载体”为重点,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协同联动育人机制,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专职辅导员选聘和培训力度,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建设辅导员特色工作室,提升辅导员指导管理和关爱服务学生的能力。

2.健全“五育”并举发展体系。实行学生发展学业导师和思想品德导师“双导师制”,对学生学业和思想品德全过程指导,确保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所有教师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当好引路人。突出专业技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改革,把崇尚劳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验实训、创业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开展“体能+兴趣分层递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好体育选项课,持续推进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活动加强大学生体能训练,提升学生体能水平。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发挥美育功能,改革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开展艺术类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配齐配足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加强心理疏导,强化日常预警防控,健全完善四级预警网络,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

3.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构建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团体系。“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社团管理,学生参与率达到60%以上。将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完善涵盖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创新活动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地开展贴近学生需求、有益身心、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知识、实践锻炼、创新创业、展示才艺搭建平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切实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七)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合作载体作用,加强与政府、行业组织、产业园区合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认证、岗位需求、技能竞赛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中高职、专本贯通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中高街接,加强中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探索“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半工半读”弹性培养,持续推进社会扩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深入推进“三教”改革规范建立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开发与职业能力相对接的校企合作专业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批校企合作的活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力争国家优秀教材成果奖的突破。重视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具有体验性的师生互动和学习交互环境,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着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开展教学,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遴选一批课堂革命典型案例,争取立项2个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0个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20项。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0个,争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将三教改革推向纵深

3.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统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和创业基金,加强人员、场地、经费保障,夯实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基础。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载体。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以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创效大赛等竞赛和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创新创业成果。建设区域共享性训创一体示范园,校地共建创新创业文化(数字)展馆。牵头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创客教育研究院,充分发挥中马国际创客教育研究院示范作用,争取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积极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创新创业孵化聚集区,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4.推进“岗课赛证”融合。专业课程内容行业标准、技能大赛、企业认证(1+X证书)相衔接,将行业发展和X证书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构课程序列,开发或更新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学生竞赛机制,坚持竞赛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理念,通过参加和承办国家级高规格、高水平赛事,引导和带动师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竞赛水平。探索 X 证书和竞赛证书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研究。年学生在省级竞赛中获奖60规划期内,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2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10项。毕业生获得职业类证书比例超过90%

(八)实施现代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1.深入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归集的管理、教学、服务应用平台,升级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加快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构建业务应用、数据仓储、汇总统计、考核评价等于一体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拓展和提升数据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物联网在实习实训、智慧山水、智慧宿管等场景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采集课堂教学数据,完善教学全过程的分析、预警和反馈机制。根据数字建设“融”“慧”“贯”“通”理念,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库,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专业布局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2.大力开展智慧校园新基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升级校园主干网,建成高性能全域网络。主干网络带宽达到10G.完成IPV6整网改造,构建无缝覆盖全校的5G网络和基于WiFi6的高并发的无线校园网络,数据中心存储容量达到500T以上。开展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治理,统一各类数据标准,完善智慧校园统一门户和接口,实现跨平台的单点登录。升级数据中心,搭建学校公共数据仓,建成基于智慧校园的全量数据中台,实现数据快速交换和全面共享,形成具有水院辨识度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

3.深化引领教育教学新变革大力发展“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育”,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基于未来工作场景的理实虚一体化教学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实践教学空间、实训教学环境,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示范性智慧实训教室。推动专业教学资源、线上课程、数字化教材的融合应用,确保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打造线上教学名师空间,培育一批名师金课。建成高校智慧思政驾驶舱,实现数据集成、主动预警、精准服务、决策支持等功能,建成我校智慧思政大数据示范平台。

4.全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健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主机应用、信息数据等安全保护措施。优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审查能力,全面开展数据审计和网络边界审计。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三级测评和整改。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智慧校园网络环境。

(九)实施学校治理效能提升重点工程

1.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健全各级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与发言权。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系部自主权。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构建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加强资产管理,不断调整优化预算管理,稳步推进成本核算,厉行节约,建设节能型校园,降低能耗和办学成本。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科学开展疫情防控,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2.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质量第一生命,常态化持续开展诊改,围绕质量生成、质量管理、质量绩效,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细化具体课程教学标准,建立课前、课堂、课后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测、管控、预警和奖惩、改进机制。按照岗位职责,细化管理服务事项质量标准,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对象评价、日常监管、重点督查、年度考核多形式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3.改革内部评价激励机制。创新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目标引领、结果导向、部门主体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克服“五唯”倾向,构建多元复合型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职工通过技术成果、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具有重大贡献的创新和科研成果,重点支持、重点奖励。

(十)实施国际合作深度拓展重点工程

1.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巩固拓展学校中俄合作办学传统优势,充分利用中俄科技合作年的契机,深化与俄方国际交流合作,对接国际标准,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简称中俄合作高水平教学资源库,加大与俄方合作院校的合作力度,年出国人数达到150,确保学生派出及学生毕业归国文凭认证实现双100%

2.打造“留学水院”品牌。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在现有“电子商务”等留学生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历生”和“语言生”留学生教育,不断拓展招生生源地及招生专业的范围与规模,留学生培育规模达到每年80人。深入开展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建立山水国际职业教育品牌。

3.精准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企业及我国“走出去”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在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集技能训练、员工培训、产品加工、记忆展示、文艺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鲁班工坊”或混合所有制“大禹学院”,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设备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和能力,选派教师到国(境)外参与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和学习,到2025年,专任教师中有国(境)外学习培训经历的达到3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学校规划实施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科学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方案,合理分配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工作任务,明确落实完成各项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层层分解任务指标,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将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参与规划制定工作的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的各项考核中。对于在学院规划制定过程中积极参与、献言献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奖励。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将“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实施作为各系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畅通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监督的渠道,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对未能及时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情况,要通报结果和追究责任,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1

 

开云(中国)

“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院教师队伍素质,深入推进人才强战略,根据学院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师资队伍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截止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896人,其中专任教师684人,教职工总数76.3%;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占12.2%副高级职称占40.7%,中级职称占27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全部教师的48%。学院共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4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8人,全国水利职教教学新星8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优秀德育工作者9人,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山东省农林水系统“齐鲁工匠”1人,山东省农林水系统“五一劳动奖章”2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7个。近三年共计有292名教师参加了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省级、国家级培训项目。已初步形成包括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访学、实践锻炼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但是,目前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规模总量相对不足。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虽有所增加,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教学任务偏重的问题,教师队伍数量存在一定的缺口,生师比与教育部要求的18:1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主要体现高高学历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特别是水利、机械类高层次人才不足,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不够,成为制约学院内涵发展的瓶颈

三是新招聘教师中男女比例失调。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98人,其中男59人,占30%;女139人,占70%男女比例不平衡现象突出,已经影响到了学院有关工作的开展。

四是教师培训的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教师培训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培训针对性还不强,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

二、“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深化教师综合管理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为建设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双高院校行列提供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25年末,基本建成一支数量规模充足稳定、道德高尚、教学科研并重、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相适应、能在服务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师德高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按需和分类用人原则,尊重不同类别教师成长规律,完善教师聘任、评价、考核机制;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800人以上,进一步降低生师比,力争生师比达到 18:1;优化教师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至少引进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加大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团队5个建成1个省级黄大年教学团队和1个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

     三、“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一)实施“山水尖峰”人才引进计划,构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

    1.对于领军人才、专业(群)带头人、优秀博士、业界优秀专业人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五种类型人才实行直接考察的灵活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根据业绩成果和水平,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薪酬待遇形式,2025年末,力争重点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5%

    2.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兼职教师“人才共享”工程,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依托合作企业、产业学院和混合所有制学院,共享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柔性聘用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湛专业技能或掌握绝技绝艺的技术专家、大师。

    (二)实施“四阶”培养计划,助力教师个性化、立体化成长

    按照“新入职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梯次成长路径,实施“四阶”培养计划,形成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分类、持续、全周期式跟踪培养模式。

    1.实施新入职教师“双导师制”培养计划,为入职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帮助提升执教能力,保证站稳课堂,企业导师帮助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发展现状,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2.实施青年教师“五个一”计划,通过融入一个团队、精讲一门课程、指导一项大赛、参与一项课题、对接一个企业,培养教师的团队能力、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3.实施教师“百人入企”计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为重点,每年派出不少于10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全面落实专任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确保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累计1年以上,到2025年,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力争达到85%

    4.实施教学名师和专业群带头人“拔尖”计划,以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明确专业群负责人,着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每年选派不少于1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参加新技术培训和研发,支持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承担教改项目,推广教改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主持或参与教学标准制定等工作,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专业带头人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校名师、专业带头人达到100人。

    (三)实施“多能”提升计划,打造结构化、创新化双师团队

    1.按照“校企共建、重点培育、示范引领、提升素质”的总体建设思路,围绕5大专业集群,建设50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至少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争创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团队“双师”素质。

    2.根据岗位知识技能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跨专业整合师资,组建专业技能知识互补、相互协作沟通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力争将现代水利专业集群教学团队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4个专业集群教学团队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通过师德高尚、技术规范、功夫到家等“工匠精神”培育,充分发挥名师在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开展实践能力练兵比武,引领“双师”队伍建设,争创4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成5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4.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到2025年,全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达到100人;建立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传帮带”的作用,组建技术创新服务团队,为5个专业集群服务的行业及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四)实施“多维”重构计划,建立职教化、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

    1.建立教师培训计分体系,结合各类教师特点,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培训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经费监管和效果考评,将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教师自我提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实施具有“职教特色”和“双师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把握师德为先、教学为要、实践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落实师德“一票否决”,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岗位管理和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多维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测评,建立有利于学发展和自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依据实施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力求科学、完整、全面、精准地反映教师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使考核评价成为激励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学院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完善组织人事处、教务与科研处和各系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的科学性。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奖励晋升等各项制度,把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果以制度形式进行固化,突出制度保障作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循环。立足实际,制定完善涉及学院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的人事改革系列制度,修订或废止不符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办学实际的条文和规章,特别是各类人才管理和激励措施,探索管理新模式。

    (三)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证规划落实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各项经费,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注重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为教师的教学和学术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稳定增加教师收入,使教师安居乐业,努力营造学院为我,我为学院”的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

  

 

附件2

 

开云(中国)

“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现代水利事业发展能力,切实发挥规划对教学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彰显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推动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设成就

    “十三五”期间,依托省优质校建设成果,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升核心专业能力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专业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按照“调整改革,前瞻布局;突出优势,加强重点;凸显亮点,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建立了“增、调、稳、退”相结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五年,新增无人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专业9个,撤销船舶工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等专业12个,调整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4个。截止“十三五”末,经批准设置的全日制专业64个,高等继续教育专业6个。全日制专业中,三年制专业56个,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2个,中高职三二贯通培养专业6个。共涉及10个专业大类(水利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和28个专业小类。

    2.专业品牌效应突显。按照“合理布局,梯次展开,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专业建设原则,实施山东省优质校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以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构建以服务现代水利为龙头,以服务大土建为特色,以服务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财经商贸为重点,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8个专业集群体系,形成强势专业更强,特色专业更特,精品专业更精,专业发展联动、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态势。学校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建有水利工程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拥有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3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山东省特色专业8个。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标准3个,省级教学指导方案3个。设置15个校企共建专业(含专业方向)。21个专业被认定为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专业。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彰显。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学分制管理试点院校,大力开展学分制改革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特色名校后续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对各类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等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校优质校建设的成果。近五年来,建成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校级28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团队,聘请大国工匠、国家级教学名师担任项目导师,培养了一批科研水平拔尖、技术技能高超、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品牌教师。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突破。截止“十三五”末,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6人、全国水利职教教学新星6人、山东省教学团队7个、山东省名师工作室3个。近五年来,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9项,4次获得优秀组织奖,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承担教育厅、水利厅等部门纵横向科研项目,在研项目129项,发表论文65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6篇,三大检索(SCI、EI、ISTP)论文61篇。获得专利107项,出版教材179部,其中“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4部。

    5.校内外实训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共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经费近2亿元,教仪设备总值将达到2.06亿元,建成3.8万平方米实训大楼投入使用,2万平方米产教融合大楼即将完工。按照“技术先进、功能实用、贴近生产”的原则,高标准新建水利工程演播厅、VR综合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38个校内实训场,补充完善测绘实训室、建材实训室等46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总数达117个,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实训、综合技能项目实训和仿真生产性实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7个混合所有制专业、7个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混合所有制项目,与企业合作建设了300余个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2300余人次。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专业结构优化仍有空间。专业调整优化的速度与山东经济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完全适应的现象。专业(群)在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契合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面还有差距。专业布局存在电气与机电分离,水利类、财经商贸类专业分散不同系部等问题,专业集群有待进一步整合。

    2.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高水平专业(群)数量较少,目前学校仅有水利工程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未实现突破。省级以上优势、特色或重点项目建设的专业10个,占专业总数的17.8%,比例还不高,在优势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兼顾上仍有进一步优化与协调的空间,优势和特色专业在专业群内的共享、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还不够。

    3.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深化。优质课程资源短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急需数字化转型,紧密对接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岗位数字化需求。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未被广泛应用。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产业转型升级和新高考改革,需要进一步激发专业活力。我国“十四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将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互联网+”几乎对所有产业形态都将带来深刻变化,对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适应和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三位一体”等多元化的招考方式使得考生具备开云在线注册的选择权,要求专业具备鲜明的培养特色、良好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口碑,各专业需要在与产业和社会的深度互动中激发专业办学的活力,真正打造专业品质。

    2.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教学活力。随着高考录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未来的生源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也更会有中职化的趋势,再加上“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泛在化,还要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的双出口,行业企业岗位的进一步细分、交叉与复合,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业态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来激发教学活力,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3.适应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要求,需要进一步激发管理活力。随着我国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参与制度,完善职业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内部治理体系,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迫切需要更新理念、丰富手段、完善平台,建立和完善以共同治理、开放治理和分类治理为特征的教学运行体系,以及以诊断和改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激发管理活力,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4.职业院校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学校升级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学校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对比上,与双高院校仍有明显差距,需要抓住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契机,立足学校内涵发展,创新机制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扎实推进产教融合与转型发展,提高综合排名和社会影响力争取进入国家“双高计划”行列。

    三、“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根据学校总体规划要求,坚持为水利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山东,立足水利,本着“综合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主动控制办学规模,科学调整专业布局,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形成“专业群”;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以专业内涵发展为主线,落实“十个对接”,系统推进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优势和特色专业;本着“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丰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推进教学和管理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培养开云在线注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总体目标

按照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校的学校战略目标要求,立足水利,对接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专业方向,规范建设8大专业集群,改善师资和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现代水利行业及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全日制学生规模控制在1.6万人左右,三年制专业数量稳定在50个左右规范建设8个专业群,1个专业群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群,2个专业群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培育2个以上符合职业本科设置标准的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0门。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建成山东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四、“十四五”期间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对接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1.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岗位,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通过合并改造原有专业,精准开发新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理清专业的专业群归属关系,调整、优化专业群办学架构,2022年基本完成新一轮的专业归并、调整,计划停招、调整、整合专业2个以上,重点做好现代水利、现代建筑、资源环境与安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交通运输、文化艺术与旅游8大专业集群建设和改革发展,建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全日制专业50个。

2.优化层次结构。加大重点专业群建设力度,重点打造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标杆”专业群,做大做强建筑工程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3个“重点”专业群,做精做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室内艺术设计3个“优势”专业群。水利工程专业群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成2个以上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办好水利工程和机电工程专业的专本贯通培养专业,形成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标职教本科专业建设标准,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将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打造为职教本科专业。推动与区域合作,适度降低中高职衔接教育规模,主要面向胶东半岛地区的优质中职校,强化人才培养的衔接,提升培养质量。

3.优化规模结构。适度降低单独招生指标、严格控制“三二连读”招生指标、力求稳定省内普高生源指标,按照200人左右的幅度逐年下降招生指标,到“十四五”末期,在校生人数基本控制在1.6万人以内。稳妥开展专业大类招生、分方向招生、特殊人才选拔等招生类型或方式,加强生源适切性分析,分专业或专业大类确立招考标准。进一步以“生师比”标准来控制专业或专业群招生指标数,严格控制行政班级人数,优先保证核心、优势、特色专业的招生规模。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理论研究,推进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教学范例等教学成果凝练和推广。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遴选一批校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立项1个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0个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打造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完善课程思政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和教育案例30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和教育案例50个。

2.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合作载体作用,加强与政府、行业组织、产业园区合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分方向培养、订单培养、创新创业培养等培养方式改革。将行业认证、岗位需求、技能竞赛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中高职、专本贯通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中高街接,加强中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探索建立教师科研工作的学生岗位供给、科研导师遴选、目标管理等标准,试行以“科研项目导师制”为抓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半工半读”弹性培养,持续推进社会扩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课程资源转型升级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按照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能要求,有重点地引进一批覆盖面广的教学资源,有组织地共享使用公开发布的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有计划提升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全面实施“四个一百”课程群建设计划,分类培育100门专业群平台课程、1001+X”证书配套课程、100赛教融合课程、100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项目)。到2025年实现数字资源的课程全覆盖,建成国家级无人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水利工程专业群建成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

(四)推进载体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1.推进载体顶层设计。组织制定专业年度计划,分层次、系统性地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新进教师说课堂、专兼团队说项目”的“四说”活动;以专业为单位的“重点观摩三堂示范课、重点推进三项教学改革项目、重点做好三项社会服务项目、重点建好三个规范化实训基地”的“四重”活动;针对专业群的“课程研究对接应用型学科的发展、课堂管理对接示范课堂的设计、实训运行对接高素质养成的要求、专业提升对接高端产业的需求”的“四接”活动;“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课程载体多元,以平台课程建设促专业群转型升级,推动课堂革命和示范课堂建设促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以课题招标与自选结合促教改效率优化”的“四促”活动,激活教研室这一“细胞”的活力。设置教学改革的招标课题,连贯性地设计专业建设重点突破与特色创新项目,解决改革的主要瓶颈问题、培育实践性的教学成果。实施“专业群核心专业领航工程”,打造8个核心专业的资源优势,推进专业群平台建设,促进专业群整体发展。

2.推进“三教”改革规范建立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开发与职业能力相对接的校企合作专业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批校企合作的活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力争国家优秀教材成果奖的突破。重视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具有体验性的师生互动和学习交互环境,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着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开展教学,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遴选一批课堂革命典型案例,争取立项2个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0个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20项。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0个,争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将三教改革推向纵深

3.推进“岗课赛证”融合。专业课程内容行业标准、技能大赛、企业认证(1+X证书)相衔接,将行业发展和X证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构课程序列,开发或更新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学生竞赛机制,坚持竞赛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理念,通过参加和承办国家级高规格、高水平赛事,引导和带动师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竞赛水平。年学生在省级竞赛中获奖60规划期内,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2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10项。毕业生获得职业类证书比例超过90%

(五)围绕专业集群,推进产教科融合平台建设

1.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完善实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制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中心、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基地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生产服务功能和综合效能。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和水平,到2025年,校内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15个、工位数16500个,实训设备仪器总值3亿元,生均实训设备仪器值1.9万元。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建成山东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进京东产业学院、韦加无人机学院等建设,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依托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行企校共建淮河流域集群产教示范区。联合中国电建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共建共享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基地2个。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2.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级。发挥专业群特色优势,与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机构联合成立山东省黄河综合研究智库和智慧水利研究院。重点支持山东省水工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建设,争取在校设立分支机构。提高水利技术和水工机械装备制造技术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新增2个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

3.提升科研项目成果层次等级建立重大项目布局研究与决策机制,跨专业群组建交叉科研团队,强化重大项目培育,规划期内,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科研到账经费1500万元。增强与政府、重点企业、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组建协作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成果培育方法,加大成果培育力度,积极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力争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5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转让等各类知识服务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积极承担智慧水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推进国际科研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健全咨询与决策机构、基层教学组织

切实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咨询、论证和决策功能,由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指导和落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子规划。优化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完善组织功能,发挥行业组织和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以学校机构改革和设岗管理为契机,根据专业布局调整相应整合专业及基层教学组织,加强专业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各环节的组织与推进。

(二)制度保障:完善校、系两级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序的制度环境;积极开展学习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团队研究、学习、实践、提升机制;完善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形成完善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完善专业建设的校、系两级管理机制,系部层面针对自身专业特色制定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有关政策、制度和举措得到落实。

(三)资源保障:提升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水平

以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建设为契机,按照“强基础、重融合、突创新”原则,对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了总体设计,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信息化引领学校组织变革、服务和管理创新”两大主要任务,为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模式创新、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