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扬波铸春秋——新中国70年黄河治理开发成就巡礼

作者:侯全亮 编辑: 时间:2019-10-16 点击数:

大河扬波铸春秋

——新中国70年黄河治理开发成就巡礼

来源:黄河水利委员会 侯全亮

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不断创造伟大奇迹,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伴随着新中国的豪迈步伐,70 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春潮澎湃,成就斐然。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战胜了历年洪水,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强大动力;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依法治河空前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取得新进展。进入新时代,根据党中央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针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治黄方略不断发展,各项治黄工作扬帆竞渡。70年,春华秋实,筚路蓝缕,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黄河治理开发进入新纪元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从新中国诞生之际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1949年汛期,黄河干支流连降暴雨,下游先后7次涨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12300立方米每秒。洪量大,水位高,黄河大堤长时间偎水,漏洞、管涌、塌坡等险情频频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河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起来,组成40万人抗洪抢险大军,夜以继日地战斗在防洪抢险一线。沿河群众组成一支支运输队,像支援前线一样,小车推,大车拉,把秸柳、石料、木桩、麻袋等防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堤防一线。广大黄河职工与沿河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共抢堵430多处漏洞、蛰陷、脱坡等严重险情,终于战胜了这场来势凶猛的洪水。黄河安澜入海之时,北京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黄河防洪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献上了第一份厚礼。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开发进入历史新纪元。让古老的黄河除害兴利,为中华民族造福,成为中央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0年1月,政务院水字1号令明确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为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流域组织进行大规模查勘,国家专门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明确了黄河治理开发任务。1955年 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综合规划的实施,成为新中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座里程碑。

1957年4月,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建设者汇集三门峡施工工地。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有关重大问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三门峡工地视察,极大鼓舞了工程建设者的士气,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进度。

三门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拦洪运用后,三门峡库区出现严重淤积。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治理黄河会议,研究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次改建,加大了泄流排沙能力,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实现了水库年内进出库泥沙冲淤平衡。作为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多泥沙河流水库长期保持有效库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战胜历年洪水,确保黄河安澜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频繁,灾难深重,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先后进行了四次大修堤,开展了河道整治,相继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防汛队伍、防汛调度方案、水文水情测报预报、防汛通信系统等非工程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战胜了历年洪水,实现了黄河安澜,创造了伏秋大汛7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千百年来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特别是1958年黄河大洪水,当年7月黄河花园口生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每秒。按照防洪预案,为保证大堤安全,可以动用滞洪区采取分洪措施。但滞洪区内有100万人口,200多万亩耕地,分洪将付出惨重的损失。如果不分洪,又要承受巨大的防洪风险。在此严峻情势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黄河防汛紧急会议,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近年下游堤防经过培修加固,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沿河防汛队伍防洪技术显著增强,靠全力加强防守,战胜这场洪水是可能的。据此研判,黄河水利委员会果断提出“不分洪,加强防守,战胜洪水”的建议方案,得到中央批准。

按照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的部署,河南、山东两省迅速组织200多万人的军民抢险大军,以“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英勇气概,严密防守,紧急抢护,日夜拼搏在防洪第一线,终于战胜了这场有水文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场黄河洪水,同时避免了分洪造成的巨大损失,取得了黄河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前的1933年,发生与1958年相似的大洪水,黄河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30个县被淹,273万人受灾,死亡1.27万人。在黄河防洪安全问题上,新中国与旧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进入新世纪,为确保黄河安澜,2002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加宽加固,临河种植防浪林带,背河放淤加宽增厚淤背区,堤顶修建防汛道路。经过两期建设,2011年完成了713千米的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2012年9月,以继续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开展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为重点,启动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新一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固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

经过多次建设,千里堤防,巍峨连绵,犹如两道水上长城,为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

历史上,黄河百害,唯富一套。1949年以前,全流域灌溉面积仅有1200万亩左右,灌区设施简陋,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宁、蒙、汾、渭等灌区通过整修改建,古老灌区焕发了青春。青铜峡、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保证率显著提高。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的发展,有效缓解了黄土高原沿河地区干旱缺水困难。黄河下游修建引黄涵闸,开创了下游引黄灌溉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全流域已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19025座,总库容约72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约12800座,提水工程23600处。下游修建引黄涵闸96座,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00多处。经过70年建设,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灌溉面积发展到1.2亿亩。黄河流域及下游两岸地区已经成为典型示范灌区和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作为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黄河还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基地、中原和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障,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引黄灌溉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甘肃省景泰川提灌工程的建成,使茫茫荒滩逐步成为万顷良田,灌区内条田成方,绿树成行,形成了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先后12次向天津远距离应急供水,累计引黄河水78.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天津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局面。引黄济青工程,截至2015年底,引黄济青工程已向青岛市及沿途供水40.36亿立方米,补充地下水10亿立方米,为青岛市创造工业产值1300多亿元,为沿线农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解决了71万人的吃水困难,被誉为“黄金之渠”。.向河北省沧州等地供水的引黄入冀工程, 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引黄河水35亿立方米,缓解了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彻底结束了沧州市区居民饮用高氟水的历史,扼制了局部区域地面沉降的不利局面。实施的四次引黄补淀生态应急调水,使“华北明珠”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成为东方白鹳等鸟类动物的重要驿站。

黄河干流峡谷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开发条件优越。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电资源得到了高度开发。干流已建、在建水电站28座,装机总容量达19042万兆瓦,年均发电636.9亿千瓦时,为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为了根治黄河、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从水坠坝、修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 到农户承包小流域综合治理,从以“退耕还林”为标志的生态工程建设,到淤地坝工程建设,经过70年治理,基本上形成了以基本农田建设、植被建设、沟道工程为主的三大治理措施体系,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对黄河中游地区多沙支流展开大规模治理。相继实施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规划》《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治理规划》,首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探索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体系,加快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

截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2.56万平方公里。其中,修建梯田555.47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984.36万公顷,经济林207.14万公顷,人工种草367.02万公顷,封禁治理141.99万公顷;建成小型水保工程183.91万座(处);建成淤地坝9万多座,其中骨干坝5399座。中小型坝11.93万座.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减少人黄泥沙3亿吨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的18.8%,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特别是在重点治理区,有一大批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其治理程度已达70%以上,成为当地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基地。被列入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无定河流域, 20世纪60年代以前,年平均输沙量为2.25亿吨,近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65亿吨。长城沿线风沙地区有效地制止了沙丘南移,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数十万公顷沙荒地变成了林牧基地。陕西省榆林地区利用沙柳治沙,已有42.7万公顷流沙得到固定。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控制了治理区的水土流失, 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的基础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进步,有效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为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黄河复杂难治,根在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的“蓄水拦沙”,到通过三门峡工程实践提出的“上拦下排”,从80年代提出“拦、用、调、排”治理方针,到90年代“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黄河泥沙方略,人们对黄河泥沙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在探索和实践中,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进一步摸清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规律,逐步界定了多沙粗沙来源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明确了集中力量治理多沙粗沙来源区的重点治理方向,大力开展以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河中游地区20多条重要多沙支流,是向黄河输送泥沙的主要通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多沙支流为治理重点, 通过兴建淤地坝、整修加固水土保持工程、兴修基本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基本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

在黄河下游,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引黄放淤改土,将沙荒盐碱地改造为良田,为处理泥沙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利用沉沙池引黄河水沉沙加固大堤,运用吸泥船抽水运送泥沙,放淤固堤效率不断提高。2002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调水调沙,通过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18.15亿吨,下游河道最小平摊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目前的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

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根本症结,提出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总体布局。即以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七大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以干流海勃湾、万家寨水库及支流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等水库为补充,共同构成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以水沙监测、水沙预报和水库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非工程体系。随着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为破解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五、水资源统一管理谱写绿色颂歌

世纪之交,面对黄河“二级悬河”加剧,下游河道频繁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等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治理开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全河水量统一调度。2002年,国务院批复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006年,国务院颁布《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确立了“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域机构组织实施,省(区)负责用水配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模式。

依照《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国家确定的“八七”分水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建设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优化配置,探索实施“订单调水”“协议调水”等措施,加强精细调度。积极开展水权转化试点,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应对了连年干旱、生态恶化等严峻挑战,至2019年,实现了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量调度的成功实践,使河道湿地得到滋润修复,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生机再现,保障了下游豫鲁两省国家“粮仓”连续19 年增产,黄河以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了占全国11.5%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约束。黄河水利委员会致力构建黄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保障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水资源流域一体化管理的典范。

六、世纪工程小浪底

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全面竣工。这座跨世纪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是黄河治理开发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兴建小浪底水库进行了调查、勘探、坝址比选、方案论证、规划设计等大量前期工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保证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顺利进行,防御黄河特大洪水问题很快提到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懈努力下,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八五”计划与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小浪底工程列入其中。1991年9月1日,小浪底前期工程破土动工。

1994年9月12日,来自51个国家的700多名国外承包商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云集黄河峡谷,打响了跨世纪的小浪底工程大会战。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为建设目标的重大治黄工程。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主体工程建设采用国际招标,实现全方位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在中外建设者艰苦奋战、共同努力下,2000年11月,大坝主体全部完工。2001年12月31日,小浪底工程全面竣工。工程建设历时11年,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佳绩,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容126.5亿立方米,淤沙库容75.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它与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并利用东平湖分洪,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可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利用水库拦沙库容,可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平均每年可增加20亿立方米调节水量,确保黄河不断流,满足下游灌溉与城市用水需求;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小浪底水利枢纽以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调控功能,与中游已建干支流水库联合调控下游河道水沙过程,可有效解决下游河道淤积、洪水威胁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问题。

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18年来,在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黄河调水调沙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决策兴建小浪底工程是非常正确的。

七、稳定河口,黄河尾闾水畅其流

河口治理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形成下游现行河道。100多年来,万里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奔流入海,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这块年轻的土地。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也使河口河道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的恶性循环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持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对河口先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现行黄河入海流路——清水沟流路。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和东营市的崛起,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保证河口地区防洪安全,成为黄河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1988年,针对河口持续延伸、河槽淤积加重、泄流不畅的情况,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联合开展了历时5年的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防洪形势明显好转。1989年8月编制完成《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提出了稳定清水沟流路措施,199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此后,国家批复总投资3.64亿元的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工程,历经10年建设,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改善了河口不利形势,入海流路焕发了青春。

黄河口地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1992 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 年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经过多年治理,河口河段河势得到了较大改善,河槽相对稳定。通过堤防加固抬高与险工建设,防御洪水能力由原来的64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0000立方米每秒,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胜利油田建设,创造了安定的自然环境。

八、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人民治黄事业70年的光辉历程,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丰功伟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十九大确立的新的生态观,为持续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黄河极为复杂难治,当前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仍然面临着防洪防凌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环境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依然任重道远。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正在积极践行中央新时代治水方针和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贯穿到治黄的全过程。按照“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总体思路,全面展开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