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诗人的治水地图

作者: 编辑:席光庆 时间:2022-06-24 点击数:

谈到苏轼,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此外,苏轼还是个治水者,他大概是天生的火命,为官的时日,不是在治水,便是在抗旱,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中,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多条长堤。

徐州平地起黄楼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秋,徐州大水围城。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明嘉靖《徐州志·山川·苏堤》:“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徐人至今思焉。这一年,戏马台的危房霸王厅被拆除,木料用于黄楼防洪工程的建设,皇帝也对苏轼的成就颁圣旨嘉许。

黄楼

杭州唯留一诺待我画

杭州西湖预览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杭州是故地。苏轼三十四岁时,曾任苏州通判,那时候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他目睹百姓的苦难,对新政产生了根本的质疑,并在自己的辖区内做起了公然的对抗。

这些冒失的行动,让他吃尽了苦头,却临时地保全了人民,面对这些游离的场景,苏轼无奈地游走于山林、庙宇间,与歌妓、僧尼和诗歌为伴。

在此时,他进行了杭州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调查,并确定疏浚六井以疏浚西湖的工程方案。十八年后,他重新回到这里,继续他未完的工程。

苏堤是苏轼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苏轼在他的任期完成了六井的修复,茅山河与盐桥河的疏浚、西湖的整治,而因为调任,钱塘江石门未能实施,此即所谓“坐陈三策本人谋,唯留一诺待我画。”

杭州建于隋朝,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由于毗邻大海,“其水苦恶”,唐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曾开凿六井,引西湖水饮用,后历代疏浚,在宋仁宗时,还增凿沈公井,苏轼任通判时,沈公井已不能用,他遍重修六井。次年大旱,百姓却无缺水之虞。杭州城的水利系统逐步完善。

今日西湖全景

颍州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元佑六年八月,苏轼外任颍州,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苏轼在颍州水利上做了三件大事。

苏轼初来颍州,当地官员正在计划在陈州境内修一条八丈沟来缓解本地的水患,苏轼看出这项计划的漏洞,迅速在两个月内取得了确定的水文资料:淮河泛涨的水位,高于八丈沟上游8尺5寸,八丈沟的开挖非但不能缓解陈州水患,上下游来水势必还会在颍州横流,苏轼还重新核算了经费,叫停项目,避免了劳民伤财的错误举措。

阻止了八丈沟的开挖后,苏轼便转向了清河的疏浚。

他在沿河修筑了三座水闸,又在上游开了一条清沟,修建了一座名曰青波塘的小水库,工程竣工后,颍州西南地表水大可泄,小可蓄。通航之外,还能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之后,苏轼又疏浚了颍州西湖。

苏轼在自己的诗歌《泛颍》里写道: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古颍州西湖遗址上新建的阜阳生态园

岭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元佑八年,皇太后去世,幼主亲政,章停拜相,这个臭名昭彰的权臣玩弄一个十八岁的懵懂少年,该是多么简单。一时间,罢黜、监禁、贬谪的圣旨稠如密雨。苏轼是被贬谪到岭南的第一人。

而没有官职的苏轼,在这看似无法施展的位置上,为惠州的水利做了两件好事,并协同惠州的首脑为惠州修建了两座桥,一座在惠州湖上,一座在河上。

惠州城只有一座好井,供官家使用,因此,惠州人的饮用水很成问题,造成了疫病流行,苏轼便约了一位相知的道士,设计了一套引山泉进惠州的系统。

宰相章停还是不想放过苏轼,又要把苏轼流放到遥远的琼州,在乡间,苏轼看见当地百姓多取池塘中水饮用,不少人因此染病,于是,他说服乡民一同掘一口井,将井水作为饮用水。

此后,人们便很少患疫病了。百姓争相效仿,掘井蔚然成风。而苏轼亲手开挖的第一口井,被百姓称为“东坡井”,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海南儋县的东坡书院看到这口井的遗迹。

此后,徽宗即位,苏轼被特赦,他上路北返,但是他再也赶不回他的京都。他死去了。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并不十分顺利仕途也比较坎坷,还曾多次被贬但他对文学和水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一直留在人们心中

(来源:世界水谷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