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开云在线注册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产教融合,共铸制造强国利器

【来源:中国教育报 | 点击量: | 发布日期:2016-08-0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20字的指导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是在国家产业政策中首提‘人才为本’,体现了产教协同发展的理念,优化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路径。”不久前,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工业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在阐述制造强国战略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人才为本,面对这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

制造强国战略驱动职教转型升级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孕育兴起。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力量,工业+互联网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尽管各国在制定“再工业化”战略中的发展重点不同,但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质量、终身化、创新性的职业教育,建立一流的技能体系,作为应对挑战最重要的策略。

欧盟在《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通过在整个生命圈内发展个体的技能,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更有效匹配。英国制定了《新挑战、新机会——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世界一流技能体系的工作目标。美国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发布了《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和技术改革蓝图》,提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于2011年发布了《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提出把提高全社会的技能水平作为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德国发布《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有效应对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及国际发展挑战。韩国于2009年发布《2020年目标:全民职业教育》,提出为了实现“先进韩国”目标,建设工作—学习—生活归一的教育体系。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灵活、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各国打造技能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二,把面向全民的技能培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三,把加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作为改革的重点举措。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正在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分析说。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写入“中国制造2025”中的这段话,彰显了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决心。“为此,我们要加快构建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其中的关键是让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助推‘中国制造2025’的利器。”陈晓明主任说。

职教重心高移应对产业升级挑战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来实现,“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整合是我国潜在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当前的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如此判断。

他预测,随着产业升级,未来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低端人才将大幅减少,而生产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将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员。“未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软件编程、CAD软件应用等将成为必备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这需要职业教育软硬结合、宽口径培养,挑战不小。”

刘占山认为,产业升级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作支撑;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制造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加工制造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

他手中一份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到2025年,欧洲高技能工人的比例将由目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增加到38%,低技能工人将从目前的22%降至14%;美国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在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并且都需要高技能资质。而我国有关研究也指出,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积累将进入高等教育驱动阶段,并向终身教育驱动阶段迈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要向高中后职业教育转移。”他做出这一判断。

产教协同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词,但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陈晓明更喜欢用“产教协同”这一表述。他认为,制造强国战略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要以产教协同的理念,围绕“中国制造2025”中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打造专业建设新优势。

具体来说,在专业内涵上,要强化适应性,建立更加及时有效的产教互动机制,保障全产业链人才持续、有效的供给;在教学资源上要突出同步性,加快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的更新,避免与企业需求脱节;在培养质量上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培养,重素质、强基础、宜发展,对企业文化认同;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协同性,人才培养规律要与生产技术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职前教育要与职后培养相统筹;在发展方式上要体现开放性,将行业企业要素渗透专业教学全过程,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有实效。

“产业调整需要价值服务,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融合服务,基础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需要特色服务,智能制造需要精细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需要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形态变革需要优势服务,这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支点。”陈晓明提醒职业院校,要从战略对接、供需对接、品质对接、资源对接、优势对接、文化对接几个方面夯实产教协同发展的基础,

刘占山认为,人才供给侧的改革,关键是要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此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工程实践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参与人才评价;明确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有条件的企业可单独举办学校,实行现代学徒制,或与职业院校共建院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集团,深化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贡献力;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赋予行业应有职能;推动职业院校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重构办学模式。

“贡献力决定影响力,创新力决定持续力。”陈晓明希望职业院校能记住这句话,持续创新,为制造强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