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开云在线注册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农民日报: 五轮治淮 努力推进“高质量”的幸福河建设

【来源: | 作者: | 编辑:裴增 | 点击量: | 发布日期:2021-12-14】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淮河流域始终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区,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同时,淮河又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十分复杂的河流。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侵占了淮河的入海通路,开启了淮河近800年的灾难史。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伊始,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淮河保护治理的新纪元。1950年10月,国家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其后经历了1958年撤销、1977年恢复成立的曲折探索。多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立足淮河流域防洪减灾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不断强化流域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方面。经过五轮治淮建设,特别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流域防洪除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正加快实施,基本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其中,淮干上游防洪标准超过10年一遇;中游在充分运用行蓄洪区的情况下,淮北大堤主要防洪保护区和淮南、蚌埠市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下游在利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的情况下,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保护区总体达到50年一遇。跨省骨干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水资源保障能力方面。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淮、江苏省苏北引江为“四纵”,以淮干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一横”,以水库水闸等为“多点”的“四纵一横多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网络。流域内各类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995亿立方米,2018年总供水量达到549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连续9个调度年度有序实施,累计向山东省调水近5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3000万人,输水沿线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极大缓解。

水资源监管能力方面。流域水资源论证、取用水管理、生态流量管控、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控制“三条红线”体系等逐步建立,水资源管理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组织编制15条跨省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基本实现流域全覆盖。制定其中7条跨省河流水量调度方案,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严格流域用水总量和重要断面下泄水量控制。确定7河2湖生态流量目标,跟踪监管生态流量保障情况,实施河湖生态流量监管考核,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基本形成了涵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等方面用水等三大类行业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

河湖保护能力方面。流域5省河湖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河湖长共9.6万人。开展4轮河湖管理检查,推动清理整治“四乱”问题5672个。完成12.86万公里、242个流域河湖划界工作。完成5个国家级示范河湖和1000余个省、市级示范河湖建设。建立流域河湖长制工作沟通协商平台、淮干省界段采砂联防联控机制。编制完成淮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规划。

水文监测与信息化水平方面。流域5省(含山东半岛)共有各类水文站网10679处,淮委直管重沟国家重要水文站1处和杨庵等省界水资源监测水文站39处。流域雨量、水位全部实现自动测报,流量、水质、蒸发、墒情等自动监测已逐步开展,水文监测水平不断提升,应急监测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流域——省水文数据共享平台、水文数据中心机房,搭建了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水文核心工作的业务系统体系。不断完善数字孪生淮河顶层设计,并选取重点河段、工程,对物理流域进行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初步搭建了淮河正阳关以上数字流场。

下一步,淮委将牢牢把握水利部党组“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主题,对标“重点抓好六条实施路径”,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流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