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境内大大小小的湖泊众多,湖泊不仅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抗洪、灌溉、航运和生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你知道湖泊还有以下这些叫法吗?通常我们会以某湖或某泊来称呼湖泊,但有些湖泊会因为所在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或不同风俗习惯而有了不同的名字。
例如,以“错”为结尾的湖泊大多位于西藏自治区,因为在藏语中“错”就是湖泊的意思,像色林错、纳木错、班公错等。其中色林错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构造湖。是西藏第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淖尔”在蒙古语当中译为湖泊,因而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通常以“淖尔”为尾缀对湖泊进行命名。例如内蒙古的查干淖尔(也叫查干湖)察汗淖尔等。而一些比较浅的湖泊,有些地方会称其为“淀”或是“荡”。其中称之为“淀”的,像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的白洋淀,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称之为“荡”的湖泊规模一般较小,像浙江省嘉兴市东北部的湘家荡,湖泊面积仅有1.3平方千米。

在东北地区冰雪融水、降雨发生在山坳处,使得低洼处积水能存留较长时间或长年存在的小型湖泊,当地人常将其称为“泡子”。这类湖泊水面较为平静水体流动性较差,没有出水口或者出水口不明显。例如洮儿河下游的月亮泡(运粮泡),霍林河下游的查干泡等。此外,还有以“池”字称呼湖泊的。例如,滇池,滇池是我国西南部第一大湖面积有33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886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且有“高原明珠”之称。

还有些地方把湖泊称为“海”。值得注意的是,以“海”命名的湖泊面积并不都很大,例如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等,面积都不大但却称之为“海”。这种叫法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而蒙古族兴起于茫茫大漠和草原中非常缺乏水源,他们到了北京后发现城内有一大片湖泊觉得十分珍贵,为展现对水的渴望,于是就以“海”命名。位于贵州的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积大约为46.5平方公里。位于云南省的洱海面积更是巨大,湖水面积约246平方千米,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南北长约40公里。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