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和鲁9省(自治区)。黄河(中国第二长河)-百度百科

图片1 黄河概况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2°~42°、东经96°~119°。干流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65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毫米。西部干旱,东部湿润。
水系构成
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1条,主要有洮河、 湟水 、 渭河 等。洮河全长673千米,流域面积2.56万平方千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年水量),是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湟水全长374千米,流域面积3.28万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有 大通河 ,是一条清水河流。渭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千米,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
黄河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称为上游,河口镇至花园口河段称为中游,花园口以下称为下游。①上游。峡谷众多,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已建成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康扬、直岗拉卡、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水电站和水利枢纽。②中游。干流途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晋陕峡谷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③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河床高出地面3~5米,部分河段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水土流失
黄河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吨,年均净造陆面积25~30平方千米。黄河入海河道淤积延伸,造成黄河溯源淤积,其影响可上溯到济南以上,是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片2 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平原
1919~1959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约16亿吨,其中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道。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截至201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8%。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由1919~1959年的年均16亿吨,锐减至2001~2018年的2.44亿吨。未来30~50年,潼关站沙量将维持在3亿吨左右。
灾害治理
雨洪、水土流失、泥石流、涝渍盐碱、冰凌洪水等是黄河的主要灾害。上游每年11月到翌年4月、下游每年12月到翌年3月为凌汛期。宁蒙河段与黄河中下游河道因冰塞、冰坝、壅水、决溢形成凌洪灾害,青海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牧区的雪灾均发生在凌汛期。黄河每年7~10月称为伏秋大汛期,雨洪、涝渍、水土流失、泥石流、雹灾等多发生在伏秋大汛期。

图片3 黄河在晋陕峡谷
黄河治理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在两岸修筑堤防。两汉时期,抢险、堵口和保护堤岸的工程已经出现。宋代已有简单的报汛方法和防汛制度。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黄河的工作。中国政府自1998年起,开始限制流域用水及修整河道,收效甚好,基本上解决了黄河的断流问题。